博州在建州 70 年间,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从一穷二白的基础起步,建立起广泛且现代化的工业体系,由落后的农业州发展为制造业强州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工业制造向高质量发展迈进,为博州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。
博州作为农牧业州,工业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、曲折向上的历程。
建国初期,博州工业几乎空白,仅有 56 家手工业作坊,从业人员 60 人,工业总产值仅 7 万元。
1978 年,全州工业企业增至 50 家,工业增加值达 1018 万元。
改革开放后,博州工业经济加速发展,尤其是“工业富州”战略的实施,为工业经济注入强劲动力。以“一区三园”为载体,形成了以新型建材、清洁能源、纺织服装、农副产品加工和进口矿产资源加工为主导的工业体系。其中,纺织服装产业在自治区“三城七园一中心”产业布局中具有先发优势。
1991 年,博州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 1 亿元。2007 年突破 5 亿元,2009 年超 10 亿元,2017 年超 50 亿元,2023 年达 91.75 亿元。
近年来,博州工业保持高速增长,不断优化产业结构。传统加工业向制造业和生产业并重转变,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协调发展,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源节约型和技术型转型。
经过 70 年,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,博州工业生产能力大幅提升,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显著增长。
2023 年,石灰石产量达 434.73 万吨,增长 37.2%;饲料产量 49.3 万吨,增长 36.6%;精制食用植物油产量 7.77 万吨,增长 15%;发酵酒精产量 5.52 万千升,增长 11.6%;水泥产量 228.42 万吨,增长 32.3%;水泥熟料产量 233.53 万吨,增长 0.4%;小麦粉产量 1.56 万吨,下降 39.6%;饮料产量 1.45 万吨,下降 42.2%;纱产量 6.96 万吨,下降 18.5%;布产量 1.57 亿米,下降 9.9%;石灰产量 208.69 万吨,下降 16.2%;商品混凝土产量 154.26 万立方米,下降 9.8%。
工业供给能力的增强,有力支撑了博州国民经济实力的显著提升。
1958 年,博州仅有小麦加工和盐加工等简单加工业。
改革开放后,博州实施了一系列产业政策,对工业内部结构进行了多次重大调整,形成现代工业体系,产业结构不断优化,为后续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博州不断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建设,加强管理,优化服务,为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铜铁矿、石灰石、面粉、粮油、挂面、蔬菜、饮料、酒、纺织、木材、化工、塑料、水泥、商混、砖瓦、铜材、废钢、电力等工业逐步壮大,而电子产业、汽车工业、电子通信工业、装备制造业等新兴行业也应运而生,飞速发展。
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、五台工业园区、金三角工业园区、博乐边境经济合作区、精河工业园区等特色园区逐渐形成,产业集聚度不断提高。
截至2023年,博州已拥有23个主要工业类别,12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。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达到24.79亿元,同比增长1.4%,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4.9%。
一个较为完善,具备一定技术水平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已基本建立。
博州工业技术能力薄弱,是从建州之初持续到改革开放的时期。
随着博州经济发展,特别是十八大以来,在创新驱动战略的指引下,工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作为创新主体,不断加大科技投入,科技创新水平明显提高,成为推动博州工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。
2022年,博州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(R&D)经费2615.6万元,较上年增加1588.9万元,增长154.8%,R&D经费投入强度提高0.03个百分点,达到0.05%。
其中,规模以上工业R&D经费为2103.5万元,占比80.4%。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,制造业R&D经费占据90.5%,达1903.3万元。
建州70年以来,博州人民凭借逢山开路、遇水搭桥的魄力,以及滴水穿石的韧劲,创造了波澜壮阔的工业奇迹。
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博州工业仍有许多挑战,但只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,扎实推进“博阿精”“博温赛”两个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,博州经济一定能持续高质量发展。